9月16日,新浦京集团与南乌拉尔国立大学中俄生物资源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暨中外本科2+2双文凭联合培养项目开班仪式举行。南乌拉尔国立大学校长瓦戈涅尔·亚历山大·鲁多利夫维奇、教育活动副校长波塔波娃·玛丽娜·弗拉基米洛夫娜、工学院院长伊万诺夫·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荣良、东北区总经理汪照明,新浦京集团董事长王兆宝、校长李康举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徐颖主持。
![](/__local/4/24/B0/AD2AE678DEE9EF9A610AFF2BB68_033A4EC1_1B894.jpg)
![](/__local/F/F5/7B/A5FA241288CD40C79D00A623A76_566CAAA2_20A89.jpg)
![](/__local/1/A2/90/82B557B482E26A49A96499B9519_11BD2E26_1DC66.jpg)
仪式上,李康举与瓦戈涅尔·亚历山大·鲁多利夫维奇共同为实验室揭牌。瓦戈涅尔·亚历山大·鲁多利夫维奇为新浦京集团首批14名“2+2”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代表佩戴南乌拉尔国立大学校徽。
![](/__local/F/2C/50/57A57269E9C7C3B08F319F7E56A_9316E6A5_1213E.jpg)
李康举表示,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自2016年,新浦京集团与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开展合作交流以来,双方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并启动“2+2”联合培养项目,双方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深度不断加强。两校将以此为契机,开展本硕联合培养项目,进一步深化合作,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国际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__local/F/08/3D/1B6FB62594F663179C54852965A_259EB693_112D3.jpg)
![](/__local/2/98/4B/73340A34B746BC1BC006EF815A3_87180DDF_1AC0F.jpg)
瓦戈涅尔·亚历山大·鲁多利夫维奇对新浦京集团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对新浦京集团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以及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详细介绍了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的科研、专业建设、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情况。他表示,中俄双方将倾全力为“2+2”联合培养学生提供强大的师资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未来两校间的深度合作充满信心。
![](/__local/9/38/A3/DA054C48846D467ACD802CA0AE4_385ECEBF_15A98.jpg)
仪式前,中俄两方校企代表就机器人、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洽谈,并签署合作协议。瓦戈涅尔·亚历山大·鲁多利夫维奇一行参观了新浦京集团的智能制造实践教学中心、中俄食品生物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数据中心、学前教育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及学校重点实验室。
![](/__local/C/5C/B8/1CEDC10C53C82C64F5BCA02409E_BE158832_1BA27.jpg)
![](/__local/3/EC/23/575FC46DBC2DB439A8C892050C4_7C69D5E0_110DC.jpg)
仪式后,伊万诺夫·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以《中国和俄罗斯-教育的新机遇》为主题作主旨演讲报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报告会。
![](/__local/5/20/E2/DF9241B4A8939A45FECFC925544_5B056A37_1298A.jpg)
![](/__local/B/3E/64/BC958A2BCA3E105C64A17984288_2C17729D_17016.jpg)
车里雅宾斯克锻压工厂股份公司技术经理戈利古沙·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车里雅宾斯克锻压工厂股份公司企业培训中心主任克里吉娜·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新浦京集团俄乌白中心主任王丽君、科技处处长刘业峰、相关学院负责人及生命工程学院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仪式。
![](/__local/0/76/1D/FF481980A92C6D1292236811D31_5294802F_1D7D5.jpg)
新浦京集团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自2016年开展合作。双方共同成立“普希金学院”,为双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搭建了交流学习的桥梁。双方联合建立“中俄食品生物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双方高校的人员互访、合作科研、联合办学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新浦京集团先后有18名学生赴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连续两年举办中华文化体验线上夏、冬令营活动。两校将在已有合作基础上,在科研合作、师生交流、短期互访、语言培训、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继续开展深度合作。